宏观上讲,宝宝的成年高度是由基因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。
其中,基因影响占比约为70%,而后天因素,比如合理的营养、有效的锻炼、充足的睡眠、健康的心理四大因素占据30%左右。所以,能否将30%的潜力发挥至极致决定了每个孩子是否能比预定的身高长高5-15cm。
微观上讲,生长是骨骼增长的过程,所以骨骼增长,尤其是长骨的增长状态及潜力是宝宝身高的重要指标。
长骨由骨干和骨骺组成,骨干和骨骺间有一层软骨,叫骺软骨,又叫骨骺线。而生长激素是唯一能促进骨骼生长的物质,通过加速骨骺软骨细胞的分裂分化,促进骨头朝两边长,人就能不断长高。
而想要实现这个过程,需要满足两个条件:
1. 脑垂体能分泌足量的生长激素
2. 骨骺线尚未闭合。
骨骺线闭合(通常在18-25岁之后)不可逆,即一旦闭合身高增长也将永久停止。其闭合与性激素的分泌相关。而早发育的儿童正是因为提早分泌性激素,导致骨骺线过早闭合,而提早停止了生长。
2 -12岁之间,宝宝的生长比较平稳,临床上常用的身高计算公式为身高(cm)=年龄*7+77。而2岁之前,及12岁之后,宝宝的生长会有两段黄金时期,合理利用该时段的特性,则能良好的把握生长的节奏。
出生到满1周岁以前为婴儿期。这一年是人一生中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。在此期间,宝宝的生长也并非线性,通常呈现5个猛长的时间点,分别是2-4周、4-6周、第3个月、第6个月、第9个月,每次大概能维持2-7天左右。在此期间宝宝可能会有喝奶次数明显增加、容易夜醒、容易苦恼和暴躁等症状。该阶段过去后,宝宝的身高体重以及大动作等都会有一个大的变化。
刚出生的新生儿平均身长在 50 cm 左右; 百天时能达到 63 cm; 一岁时约 75 cm;两岁时可增长10-12cm左右。之后,以每年5-7cm的速度增长。两岁之后如果每年的身高增长少于5cm,应今早咨询医生。
青春期从体格生长突增开始,到骨骺完全闭合、躯体停止生长、性发育成熟而结束。女孩通常从10-12岁开始,男孩则在12-14岁开始。一般来说,在此阶段男孩身高每年平均增加7—10厘米,增速最快的那一年可以长10—12厘米。女孩身高每年平均增加6—8厘米,最快的那一年则达10厘米。这种突增可以维持1-3年。
如果每年平均长高低于7厘米(女孩6厘米),则应尽快干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