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经是怎么来的?

月经是指伴随卵巢周期性排卵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,也是生育年龄的突出生理特征。月经规律性出现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。

女性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,年龄多在13~14岁,也有人11~12岁就来月经。遗传因素、营养、体重都可能影响月经初潮出现的时间。

月经血是暗红色的,伴有子宫内膜碎片、宫颈粘液。月经血通常不凝固,但出血多时也可出现血凝块。月经具有周期性。两次月经第一天的时间间隔,叫做一个月经周期,一般为21~35天(平均28天)。一个月经周期就是一次卵细胞成熟,为受精和受孕做准备的过程。

月经周期的产生


月经周期的调节是个复杂的过程,主要涉及下丘脑、垂体和卵巢,它们之间相互调节,相互影响,形成协调的神经内分泌系统。这个系统的作用之一是使卵细胞周期性发育、排卵。

每一次月经周期开始都伴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,卵母细胞及包绕其周围的颗粒细胞共同形成卵泡,在垂体分泌的卵泡雌激素的作用下,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间积聚的卵泡液增加,卵泡接近成熟时破裂,排出卵母细胞,这个过程称为排卵。

同时,卵泡周期性发育而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也将周期性地作用于子宫。子宫最内层的组织称为子宫内膜,它又分为基底层和功能层。基底层在月经期不脱落;功能层受性激素的影响出现周期性变化,排卵后如果没有受孕,则坏死脱落,形成月经。